“对此,我持有不同意见,理由如下……”发出声音的,并不是某一个学生,而是电脑屏幕里的AI辩手。这是四川省成都七中东部学校《人工智能伦理》课堂上的一幕,智能体驱动的虚拟辩论赛让学生在与AI辩手的思维碰撞中,不断绽放出新的火花。
成都七中东部学校自2023年8月开校以来,便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新模式,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,构建起覆盖教学全流程、管理全维度、成长全周期的智能教育体系。
计算机课上的智能实践。学校供图
该校课堂引入的AI创新模式,让学生通过点阵笔在特制智能纸张上书写。系统同步捕捉的不仅是最终答案,更包括书写的每一步骤、修正痕迹以及作答节奏等细节,完整勾勒出每个学生的“思维轨迹”。这种对学习过程的深度还原,使教师得以洞察学生认知发展的即时状态,提前发现理解难点。由此生成的个性化教学洞察,成为课后精准辅导的关键支撑,同时极大优化了教学反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。
在作业环节,AI系统可对结构化题型进行自动批改。该校数学教师受益匪浅:AI系统批改数学题目的准确率高达98%,还能通过自动生成个人错题清单,归类知识点,并提供班级整体错误率。一方面,教师的精力得以部分解放出来,另一方面,也为集中讲评或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判断依据。
“我们通过数据趋势,结合教师观察,形成‘数据+判断’的双通道育人系统。”学校党支部副书记、副校长任旭东说。当系统监测到学生作业进度明显放缓或出现异常波动时,班主任将会第一时间介入,提供必要的沟通与支持。同时,系统会深度分析每位学生的错题分布与作答过程,据此动态生成高度个性化的“智能练习册”。不同学生接收到的练习题在类型、题量及难度上均有所差异,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与精准施教。
为全面保障学生身心健康,该校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,融合人工智能技术,构建了“晓我心智”智能平台,形成“动态感知—智能分析—精准干预”的育人闭环机制。平台整合了微表情识别、语音情感解析等非接触式感知技术,并引入华西医院临床医学模型进行交叉验证,从而实现对心理健康风险的早期预警。
学生正与“心智哈哈镜”互动。学校供图
例如,学生佩戴的智能手环,在记录基础活动数据(如步数、出勤)的同时,持续采集运动习惯、睡眠质量、情绪波动等多维度信息,构建动态更新的个人“健康画像”。这些数据经平台AI引擎深度处理分析后,识别出的潜在问题将及时推送至相关教师,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并提供定制化的支持策略,确保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得到常态化、精准化的守护。
高一年级的小李(化名)就是这一平台的受益者之一。小李曾因为学业压力睡不着觉,“晓我心智”智能平台通过智能手环数据及时检测出异常,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第一时间介入,对小李进行了针对性的疏导。
截至目前,该校已获评“全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成员校”、成都市首批“人工智能+教学”试点校等荣誉。学校党支部书记、校长李林表示:“成都七中东部学校将继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,打破学科壁垒,激发师生创新潜能,推动育人方式变革。”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朝和 通讯员 彭茜)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